7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2019年縣級醫院服務能力評估情況的通報》,全景式描繪了全國1837家縣級綜合醫院2018年度的服務能力提升情況,涉及醫院建設發展、業務開展與經濟運行、醫療服務能力達標等多個維度。
數據顯示,83.7%的縣級醫院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良好及以上佔比較上年增加2.5個百分點。
獲得優秀的縣級醫院為581家,良好502家,合格455家,不及格299家。547家縣級醫院達到60%以上推薦標準,較上年增加183家,提升7.4個百分點。其中,位列前三的省份分別為江蘇省、山東省和浙江省。
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以評價縣級醫院能力建設達標情況。其中,基本標準260條(與二級醫院能力水平一致),推薦標準319條(與三級醫院能力水平相當)。
基本具備縣域內
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能力
2018年度,1837家縣級醫院接收從上級醫院轉診病人19.48萬人,向上轉診病人258.05萬人;接收從下級醫療機構轉診病人202.13萬人,向下轉診79.97萬人。
盡管上轉病人與下轉病人數量差距懸殊,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這些醫院已基本具備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發揮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紐帶的積極作用。
在診療能力方面,多組數據勾畫出了縣級醫院全面提升的曲線。
首先,服務數量和效率穩步提升。縣級醫院平均診療人次31.2萬,較上年增加約20%;平均出院人數2.4萬,增幅約36%;平均住院手術8526臺次,較上年增長約39%;病床使用率88.3%,基本保持穩定狀態。
醫院效率進一步提升,集中表現為2018年度平均住院天數7.4天,比2014年和2017年分別下降0.8天和0.4天。
其次,收治病種數和能夠開展的手術與操作數量明顯增長。縣級醫院中,收治病種數亞目中位數從2017年的1062上升至2018年的1412,能夠開展的手術和操作亞目中位數從2017年的343上升至2018年的434,增幅分別為33.0%和26.5%。其中,中、西部診療能力進步明顯,與東部的差距逐漸縮小。
第三,醫療質量與安全持續改進。與上年相比,2018年縣級醫院在出入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後診斷符合率以及病例臨床診斷符合率3個指標上均有所上升。住院患者感染人次佔比0.63%,較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技術能力,縣級醫院內部管理也不斷增強。單病種監測結果顯示,部分腫瘤/癌症以及心血管危象等病種費用發生下降,急性心梗的救治費用下降近1.2萬元。
截至2018年年底,已開展電子病歷應用功能水平分級評價的縣級醫院佔比近60%,較上年增長約22個百分點。
2018年,縣級醫院軟硬件條件也有了看得見的改善。縣級醫院編制數2018年均值為366人,在崗人數均值682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均值178人、注冊護士數均值297人,較上一年度平均增幅分別為2.8%、1.7%、2.8%。
尤其是硬件投入持續增加。縣級醫院平均房屋及建築面積44084平方米、業務用房面積36595平方米,條件改善較為明顯。縣級醫院萬元以上設備總值平均約9500萬元,較2017年的7300萬元增長近30%。
服務能力突出的
臨床科室不多
數據顯示,縣級醫院內、外、婦、兒等核心專科設置率均在96.4%以上;除病理科外,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等平臺專科設置率在96.8%以上;急診科、口腔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等科室在縣級醫院獨立設置率均達到90%以上。
在臨床專科能力方面,除病理科和精神科外,幾乎所有縣級醫院的相關科室均可達到基本標準60%及以上的要求。這説明,縣級醫院診療科室設置已基本健全。
超過90%的縣級醫院自報能夠掌握呼吸內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骨科、普通外科、婦産科、五官科或麻醉科等要求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規范化診療,同時還能夠掌握單純剖宮産術、兒科常見急危重症的急診規范處置和典型急診治療技術,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等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及相關處置。約80%的縣級醫院能夠掌握病原學檢查及抗感染治療、呼吸衰竭的診斷和處理等具有一定難度的相關技術……
但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突出的臨床科室不多,突出表現為部分科室能力薄弱。重症醫學科、康復醫學科、傳染科的設置比例相對較低,設置率分別為78.4%、79.9%、84.8%。同時,全國縣級醫院中設置精神科的比例為42.5%。雖然86%的縣級醫院設置病理科,但其服務臨床能力相對較低,僅有40%左右的縣級醫院能夠開展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輔助診斷等技術。
數據提示,在技術難度較大,操作相對較復雜的診療技術方面,還需要加大醫務人員服務個人技術能力培養和提升。例如,能夠掌握氣管異物取出術等對醫療技術能力要求較高的診療項目的醫院佔比較低,需要通過醫聯體建設或對口幫扶進行有計劃的精準提升。同時,仍有部分單病種的次均費用增幅在15%以上。
應對突發公衛事件
救治能力不足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縣級醫院面臨的突出問題。盡管西部地區縣級醫院正在逐步縮小與東、中部的差距,但目前仍差距較大,科室設置、人員分布、設備配置等方面呈現出了東部優于中部和西部的特點。
同時,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內部差異較大,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兩級分化特點。基本服務能力標準達標情況位于後5%的縣級醫院中,基本標準達標率基本在30%以下,與前5%的醫院基本標準平均達標率相差超過70個百分點。兩級分化情況在東部地區更加明顯,東部地區貧困縣縣級醫院中達到推薦標準的比例僅為16%,遠低于東部地區所有縣級醫院中42.7%達到推薦標準的整體水平。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能力不足是縣級醫院的另一塊短板。主要表現為:
一是呼吸內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以及檢驗科等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相關專科存在不同程度設置缺失。其中,東部貧困縣醫院的感染和重症科室設置率相對更低,僅不到75%和62%。
二是應急處置能力不夠,在有效築牢應急救治的第一道關口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設備配置差異明顯。縣級醫院平均配置呼吸機9.7臺,東中西部呈現配置數量遞減趨勢。貧困縣醫院平均配置6.5臺,呼吸內科、急診科和重症醫學科平均配置數也均低于縣級醫院整體水平。
對此,《通報》明確提出,國家將統籌2020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補助資金等相關經費使用,加大對縣級醫院的投入力度,適度超前規劃布局,完善獨立傳染病病區功能,提高檢驗檢測、影像檢查能力,提高縣級醫院平戰轉換能力。
同時進一步加強縣域急診急救能力,依托縣級醫院建設縣級急救中心,加強縣級醫院急診科建設,建立完善院前院內銜接機制和流程,依托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建立完善縣域“120”急救網絡,從而提升縣級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
健康扶貧工程
實施效果顯現
對802家貧困縣縣級醫院數據分析發現,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的比例為72.3%,低于縣級醫院整體水平。2018年度,診療服務人次均數為20.4萬人次,手術臺次均數為6102臺,與縣級醫院整體水平差異較大,分別為縣級醫院整體服務量的65.4%和71.6%。
貧困縣醫院診療能力也與全國整體水平有差距:
一是服務能力仍相對較弱。27.7%的貧困縣醫院未能達到基本標準要求,約5%的貧困縣醫院僅能達到不足20%的基本標準要求。
二是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約1/4的西部貧困縣縣級醫院執業(助理)醫師人數不足34人、注冊護士人數不足66人。
三是貧困縣醫院中設置重症醫學科(72.1%)、急診醫學科(89.5%)的比例明顯低于全國78.3%和93.7%的水平。住院患者死亡人數佔比和院感人數佔比均高于縣級醫院平均水平。
四是存在扶貧攻堅“硬骨頭”。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約2/3的縣級醫院未能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西部地區貧困縣醫院人才匱乏、後繼乏力的狀況成普遍現象。
從歷年數據來看,通過健康扶貧工程不斷推進,貧困縣醫院整體情況在提升。貧困縣縣級醫院達到服務能力基本標準的機構佔比超過60%,其中約有17.8%的縣級醫院同時達到推薦標準。貧困縣醫院收治病種中位數已達到縣級醫院整體水平的90%。
另外,貧困縣入出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後診斷符合率和病理臨床診斷符合率逐漸上升,與全國水平並無顯著差異,且地區間無顯著差異。而且信息化建設工作推進較快,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認證率達到57.1%,與縣級醫院整體水平基本相當。
持續推動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發揮其縣域龍頭作用,是下一步各方都要努力的方向。《通報》中也提出了不少政策建議。
在保障政策上,將持續推進縣域醫共體等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全面落實政府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縣級公立醫院投入政策,逐步化解縣級公立醫院長期債務,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為縣級醫院發展的外部環境、人力資源、硬件條件等提供良好環境。
同時,探索採用總額預付下的DRG支付、醫共體下的總額打包支付等支付方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門診報銷比例,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出臺遠程醫療、日間手術等收費和報銷政策。(首席記者 姚常房)
July 10, 2020 at 07:46AM
https://ift.tt/2ZPNlVk
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到底怎麼樣 - 新華網
https://ift.tt/2URV6r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