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經濟研究雜誌社和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在北京聯合舉辦「深化要素市場配置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新潛能」學術研討會。會議圍繞后疫情時期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研究與預測、深化要素市場體制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潛能的定量估計、經濟轉型中土地要素在理論中的地位及回歸、經濟雙循環與新增土地要素可能性及其經濟增長動能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出席會議並演講。
盧鋒表示,中國對體制改革和增長的關係,有兩種基本的事實,第一,在改革出台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改革,甚至出台了改革,到底效果怎麼樣,一開始也是不知道的,到後來也很難精準的知道。
另外,我們要改革,就得大幅度提振經濟增長,他表示,當前要做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是很難的。
要定義潛在增速和中國這樣轉型的國家,你可能要把制度轉型可能的狀態作為一個基本的條件拉進去思考。傳統的教科書講潛在的增速,至少假定市場需要一個體制方面的變化調整,來呼應這個潛在增速的實現,這個困難可能不是十足性的,不是一個很能邁過的一個檻,大概就可以通過一種內在的機制調節,他表示,在這樣兩種比較的情況下,就是後面三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現有的潛在增速的概念,可能包含了制度的變化,但是這個制度變化假定了能夠自然的發生,這個假定在中國就不合適了,可能需要其他的努力,才能實現。
潛在經濟增速基本含義,一般教科書很少講,一般講潛在產出,但是潛在產出的變化率就是潛在增速。那這裏面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作為這個潛在產出和潛在增速,它們兩個之間有很大的交叉,有非常重要的差別,因為潛在產出,一般來講是一個時點的最大產生水平,而潛在增速是一個時點的增長水平,一般要假定技術和制度是給定的。潛在增速講的是一個中長期可能達到的一個增長增長,所以要允許技術和制度都要改。
他表示,可以進一步來理解傳統的潛在增速,實際上上暗含了制度的變化,就是因為在一個成熟性的市場經濟下,前面改革突破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土地的轉移,這個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可能沒有那麼多實質性的意義,所以就隱含了假設。這個隱含假設到了中國可能就不合適了,你可能就需要對它做一個處理。
用更寬面的討論,對未來的預測實際上是很難有一個對制度後來變化的一個預期,或者有一個預判,它提出的觀點跟後來實際上發生的改革,從改革動力學的角度來講,改革是很難預測的。怎麼樣才能推進改革,提高潛在增長率,這個不確定。實際上這兩個差別對我們討論改革依存的潛在增速,提供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經驗背景。
預測改革太困難,對什麼樣的改革,什麼時候出台,很難預測。改革的突破就像危機發生一樣,往往都是很難預測。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改革已經出台了,你很難判斷這個改革效果怎麼樣,最明顯的就是20世紀末的改革,那個時候的改革,大家就認為一定會推動增長了嗎,世紀之交大家都認為加入WTO,到最後我們得很困難,國有企業的改革,短期可能對增長產生了抑製作用。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改革更難,永遠都是研究下去。
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長期的經濟增速的預測,和實際增速存在著大尺度的單邊誤差,就是30年大尺度的單邊誤差。實際上在顯示體制創新對我們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理由根據這樣一個經驗事實,就是把改革的特定狀態提升到潛在增速的基本概念定義的層面,來加以探討。
最近十年的誤差收斂,他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論前的增速確實回落了,另外一方面也在反映我們必要的改革,種種原因有一些滯后,所以最近改革加速了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他強調,今後我們進入全面小康,要兩步走,實現社會與現代化強國,到第二個一百年,這裏面仍然繞不過去的一個議題,可能要有更大的改革開放,我們現在討論的東西可能還沒有達到那樣一個水平,會不會發生,不知道,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來看,我們不能照過去的預判。
September 07, 2020 at 03:27PM
https://ift.tt/3h4j0sQ
盧鋒:怎樣推進改革、提高潛在增長率並不能精準預測-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https://ift.tt/2URV6r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